华为广告标识业务简介【投资人影像】中国科技互联网企业的诞生、成长、壮大,与VC/PE投资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与过去十年(2009—2019)在创投圈最具代表性的十位大咖对话,挖掘新经济、新技术、新理念、新政策领域投资人的复盘和洞见。 图片来自“网”
文|前哨
编辑|京京
“你坚信的价值观是什么?”
“成人达己。先成就创业者,再成就我们自己。”少有的坦诚和坚定,这是来自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的回答。
在天使投资圈里,李竹和英诺天使基金算是国内最活跃、最懂科技创业者的个人和投资机构之一。他告诉网自己最强烈的一个标签就是“带着理想主义色彩做投资”,“如果太理性的话,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不完善,你就不会出手投早期项目。”
但李竹肯定,英诺的投资一定受到理工科背景的影响。基于投资团队的理工科背景,对科技类项目,英诺有更清晰的认识。一直以来,李竹对英诺的定位是“给创业者第一张支票”。
由于天使投资关注阶段非常早期,往往被视为“九死一生”的挑战。“有时候心要离钱远一点反而能获得更好的回报,我们都是从创业者过来的,关键是要投靠谱的人。”
而对于“靠谱”的理解,李竹告诉网主要从三个纬度判断:有格局、有契约精神、有分享精神。“做天使投资不是希望赚个两倍、三倍,而是十倍甚至百倍。因为还有其他失败的案例,一个好项目背后,必须有靠谱的创始人。”
做自己喜欢的事,投喜欢的人,这是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也是李竹完全认同的投资哲学。他认为,投资是做财富的一种分配,也是社会资源的一种分配。你投什么样的人,支持什么样的事,如何处理好各方的利益,本身就要有一个基本的底线,也是「投资伦理」。
说到长期主义,这几乎是所有基金的投资信条。那些陪伴企业穿越过艰难时期的,才能被投资行业认证。而李竹所说的「投资伦理」,指的是投资那些改变未来、造福社会的创新,公平地处理各方利益;以同理心对待创业者和合作者,避免因错误或恶意行为而伤害到他人。
对于一个天使投资机构来说,有长期价值观,才可能有长期的生命力,才能找到同频共振的创始人,“这些人是改造世界、能够成大事的人,要找到这种人,我们投资人自己要正。”
对于投资人来说,要理解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才能做他们擅长的事情。“天使投资是一种市场化的公益,投一个项目时,最重要的不只是判断能赚多少钱,而是说这件事如果成了,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价值。”李竹说。
对于“投人哲学”,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曾说:“就是你明明不认同一个创业者的商业模式,但依然愿意投资他(她)。” 在李竹看来,做早期投资,确实值得花时间去了解创业者。
他认为,人在一个公司的价值至少占到80%,项目都在人身上,创始人开始创业时,对方向的判断未必完全正确,这就要求创始人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就是创始人要对行业的认知足够深,尤其在科技领域要有上万小时的积累,才能不断进化。
“比如在无人驾驶、激光雷达、芯片等行业我们对创始人的要求,除了学历要求,他还要出身名门,或者在BAT公司工作过,这是科技创业的一个特点。”
2009年,还住在华清嘉园的李竹,有一天接到清华师弟李黎军的一个电话:“王兴在做一个新产品。抽时间一起聊聊,看看能否帮上忙?”李竹欣然应允。
李竹当时在参加一个企业家的封闭培训,抽空溜出来,第一次见到王兴。“王兴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是一个比较沉稳的人,话不多,看问题很犀利。”李竹回忆说。
李竹认为,王兴是一个非常具有长线思维的创业者,这种长线思维体现在他的战略连续性(从饭否到美团)和对用户体验的极度关注,也因此李竹在早期就有缘参与了对饭否和美团的投资。
不得不说,美团的成功,让李竹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天使投资人的速度与激情。
也正是从这里起步,他开始帮助清华校友创业,给予这些创业者从资金到多维度资源的赋能。截至目前,英诺投资的400个项目中,清华系占比四分之一。“相对来说,对清华校友的投资决策稍微快一点。能很快了解创始人,定位到他做的是一个什么层次的创业。”
因此,李竹总结出了清华系出身的创业者身上的特质:第一是脚踏实地,做事情逻辑性强,非常有韧劲;第二是学习能力、自我进化能力比较强;第三是契约精神,说到做到。“假如签了投资协议,或者是跟合作伙伴说好的事,不会随便的单方面去改变。”
除清华系校友外,英诺天使基金还投资了北理工、北航、西交大、西工大、中科院等很多项目。“我们发现这些科技项目的创始人,他们优势各异,但身上也具备类似的特质”。人以群分,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的相互认可和吸引,是创新路上一件美妙的事。
过去的6年,英诺天使基金管理超过20亿人民币,投资了400多个项目。所投项目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消费、企业服务等。
作为国内第三代天使投资人的代表,英诺创始合伙人李竹见证了天使投资在国内的发展壮大。翻看中国创投20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伴随中国互联网产业进化的发展史。
在英诺成立与发展的年份,主要经历了三波红利,人口流动红利、消费升级红利和科技创新红利,英诺主要抓住的是第三波,为英诺基金带来了不错的回报。
在没有成立英诺天使基金之前,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几个同窗第一次创业,“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天使投资”。而在第二次创业时,李竹索性当了一回自己的天使,用之前创业赚来的第一桶金来做投资。
2013年,李竹和几个清华的朋友一起凑了一些钱,正式成立英诺天使基金,寓意“英雄出手,一诺千金”,帮助清华校友的创业。但仍然是靠个人的偏好进行投资,还不成体系。
随后,英诺逐渐机构化,第二期基金于2015年初开始,3亿规模,英诺建全了风控和前后台机制。到了2017年的第三期基金,英诺变成了一个覆盖北上广深港的投资平台,在各地建立了合伙人团队和创新空间,创新空间既是项目来源的入口,也是投后的服务基地。
回忆起这些经历,李竹感慨,当时的创业环境是没有现在这么好,也正因如此创业者拿到的第一张支票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我们就想,既然自己成功了,有资金就应该帮助优秀的年轻人,给他第一张支票。这是开始做天使投资的初心,我们知道创业者需要什么。”
每位天使投资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显然,李竹也不例外。“我希望不断突破的是学习能力和不断的转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血液、新的力量加入进来,才能打破这种思维和学习的局限。而不是说我是基金的老大,你们只能听我的。”
对于一家成立6年的投资机构来说,英诺天使基金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从机构打造自身特色方面,李竹希望将英诺打造成一个创业生态,从体系上看,英诺左手是天使投资,右手紧抓创业服务和创新空间运营。
目前,北京、长三角、珠三角、西南,英诺创新空间皆已布局,英诺创新空间不仅是联合办公空间,还包括创业投资、创业加速、资源整合、融资对接、创业学习及社群、创业媒体及传播服务等6大模块服务体系,已有中国最新型的创业生态体系的雏形。投后服务和赋能,可以让创业者少走弯路,获取资源,提高创业成功率。英诺的这个团队,已有百人规模,这在早期投资机构中,是极其罕见的。
“认知、人脉、赋能是我们服务创业者最底层的逻辑。我们最希望创业者说,英诺投了之后,更容易成功。”在问及希望外界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英诺这家机构时,李竹回答说。
此外,打造空间生态,不仅为英诺建造了一个源源不断的项目池,也为希望拿到第一张支票的创业者找到了更开阔的入口。
不同的投资机构在不同的阶段看项目的方法是不同的,一旦某一个方向已经被VC集中关注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已经不再是天使投资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