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弋舟 编辑:小林老师
来源:记者论坛(ID:reporterbbs)
李老今年70岁,老伴儿68岁。退休前,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培养子女的问题上,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
李老的两个儿子,曾经是、如今也是他们老两口的骄傲。他们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并取得了高学历,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在世俗意义上,有这样的两个儿子,对于任何家庭的长辈来讲,此生都应当算是功德圆满了。而“功德圆满”,也是李老在接受我采访时,除了“理性”这个词以外,最喜欢说出的词语。
但在我听来,这四个字从李老嘴里吐出,并不尽是欣慰的情绪,相反,多多少少还有些自我劝慰式的唏嘘。
李老的表述,在我访问到的老人中最有特点。长期的科研思维,使得他的表述极富逻辑性,但又并不显得刻板机械,反而更有一种可信的抒情力量。
结束采访后,我对他笑言:李老,您具有诗人的气质。李老哈哈大笑,说:科学本来就是有诗意的。
以下内容,根据老李自述整理——
1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我们的老年空巢生活,过了将近有十年了。
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我们老两口安度晚年,那段时间,我们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这对在抚养子女上“功德圆满”的老人,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我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最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
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我们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的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而且另一个也势必会跟着累倒。
这种担忧在今年年初得到了证实。
当时,我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 120 急救车。老伴儿也想跟着急救车一同去医院,被邻居好说歹说地劝住了。邻居也是好心,担心她跟到医院去只会把自己也急出毛病来。
可是当天晚上,一个人在家的老伴儿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依靠平时掌握的医疗常识,她理智地没有进行多余的挣扎,而是就地躺在了地板上。
躺下后,老伴儿就感觉到完全动弹不得了,整个身子已经完全不受自己的支配。她后来说,那一刻,她认为自己要完了。
就这样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直到黎明时分,老伴儿的病情才渐渐缓和。她始终不敢动,更不敢睡着,她怕自己一旦睡着了,就再也不会醒过来。
等到第二天,邻居发现了她,喊来120,后脚跟着前脚,把老伴儿也送进了医院。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这对老夫妇的空巢生活正式敲响了警钟。
2
我们不是没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以我们俩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负担。
但是,北京的情况太特殊了。孩子们在“北上广”之外任何一座城市生活,我和老伴儿的晚年都不会遇到今天这样大的困难。
两个孩子目前在北京生活都算稳定,也都买了自己的房子,这样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但要说宽裕,却绝对算不上。
两个孩子买的房子都是150平米左右,合计下来,这两套房就将近1000万了。买完房子,他们的人生基本上就被套死在那一百五十平米上了。
因为太不容易,孩子们的心理上,就格外爱惜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这种心理,也可以说是自私,但老我和老伴儿都能够理解。
按说150平米的房子,除了他们各自一家三口,也够住下我和老伴儿了,但孩子们谁都不主动开口请我们去住。
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30平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
也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和老伴儿当时只能相视苦笑。
也许生活在北京,这条“小康线”就是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底线,如果击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对于他们人生价值的否定。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忍心扰乱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道阴影。
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些的空间,这个观念我们老两口也是有的。让我们和孩子们挤在一起,也会替孩子们感到不便。
还有个办法,就是我和老伴儿在北京租房住。可是,怎么盘算,这样都不可行。
即便我们住在北京,儿子就在身边,可日子一样是我们老两口自己过,一样是空巢家庭——顶多周末时候孩子们能过来看一眼。这样就等于是白白花了一笔冤枉钱。
思前想后,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和老伴儿独守空巢。
3
对于暮年生活,我们老两口不是没有做过设计。可现在看,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的想法都太过乐观了些。
当年,我们退休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以为我们老两口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自从他们考上大学那天起就已经“功德圆满”,从此,在彼此的义务上都不做强求。
那时我们想,在自己的老年,可以依靠不薄的退休金游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直到老的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就找一个小保姆伺候自己。
起初,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着。我和老伴儿退休后年年去外地旅游,在丽江,我们还租了一间民房,连续3年都在那边过的夏天,自己买菜做饭,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
我们老两口自得其乐,孩子们也很高兴,都说自己的父母真潇洒。因为彼此无扰,我们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样的日子没有过上10年,计划就完全被打乱了。我们没有料到,自己的身体垮得会这么快。
我年轻时候做科研,玩命加班的时候太多,身体留下的亏欠很大。这一点,算是个变量,我们没计划进去。
怎么办?只有终止云游四方的日子了,提前进入请保姆的程序。
可是,真的开始请保姆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太幼稚了。在我们的思想里,花钱请人为自己服务,就是一个简单的雇佣关系,只要付得起钱,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谁能想到,如今请保姆难,居然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最先找了家政公司,伺候两个老人,对方给出的要价是每月3000元。这个数目虽然也在我们能承受的范围内,但还是让我们有些小小的惊讶。
在心理上,我们认为价钱是高了些。老伴儿有些想不通,我还给她做了做思想工作。
我说,既然是市场化了,这个定价一定就是市场自我调节出来的,是被供求关系所决定的,通过这个价格,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今老人对保姆的需求有多大,供不应求,所以才导致出了这样的价格。
我们研究所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3000千块钱,可是一个不用受太多教育就能胜任的保姆岗位,也开出了和一个研究人员同等的薪酬标准,这个价格不能说没有一些扭曲。但这就是现实,我们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购买服务,只能接受如此的定价。
好不容易,老伴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第一个小保姆被请进了家门。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吗?远远没有。
购买保姆的服务,这种交易方式,远远不像我们购买其他商品那么简单。购买其他商品,基本上还有个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在里面,但购买家庭养老服务,这里面的不确定因素就太多了。
具体的矛盾,我不想复述。总之,这个小保姆为我们提供的服务质量,远远和我们的预期不相吻合。
我们老两口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但是的确难以容忍。于是又换了一个,每个月还多给出500块钱。但是,付出的价格逐渐抬高,获得的服务质量与预期的落差反而更大了。
就这样接二连三换了四个保姆,最终不约而同,我和老伴儿都决定不再尝试这条路了。我们决定,在我们还能动的情况下,彼此照顾对方。
这里面没有不理性的因素,我们都是学理科出身的,不会感情用事。任何决定,都是经过理性推理出来的。
4
但是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理性思考的确有侥幸的成分在里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更是个不可估算的变量,这一点,我们一厢情愿地没有计算在内。
发生在老伴儿身上的危险,让我知道:身边有个人还是非常必要的,起码不会让我们在突发险情时坐以待毙。
上次老伴儿被救,是因为我们防患于未然,留了一把钥匙在邻居家里。邻居很负责任,我住院后,就担心我老伴儿一个人会有什么不测,一大早敲门问安,没人应门,这才开门看到了躺在地板上的老伴儿。
这种侥幸的事,还敢再重演吗?不敢了。
现在我们又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住院两个人必须一同去,反正以我们现在的身体状况,任何时候都够得上住院条件。我想,也许我们最终的那个时刻,会是双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见对方,一同闭上眼睛。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的确就是功德圆满了。
5
现在孩子们是什么想法呢?
孩子们当然很着急,可也只能劝我们再去请保姆。
他们总以为我们是舍不得花那份钱,根本体验不到这种买卖关系如今的混乱——不是你支付了金钱,就一定能够换来等值的服务。他们不知道,这种“等值”的要求,更多的还是指人的良心,是良心和良心之间的换算。
我们住院后,两个孩子都回来了。以前我可能觉得,他们用不着回来,回来也不能改变我们需要救治的事实,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一次我不这么认为了。
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
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好在我还算比较克制,如果我也落泪,孩子们会感到震惊的。
我从来没有在两个儿子面前掉过泪。孩子们不会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也一定是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孩子们在医院陪了我们几天,看我们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就回北京了。他们太忙。是我让他们回去的。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6
孩子们走后,我和老伴儿突然变得特别亲。不是说我们以前不亲,是这次事情发生后,我们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情绪变得空前浓厚。
我们俩的病床挨着,各自躺在床上,伸出手,正好可以牵住彼此的手。我们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手拉着手,连护士看到都笑话我们,说我们比初恋的情人还要亲密。
护士说得没错,我和老伴儿年轻的时候,好像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情重。这就是相依为命啊。我们手拉着手,各自还吊着液体,我觉得液体滴进我们的血管里,就融合在了一起。
我还和老伴儿开玩笑,说这种感觉真好,就好像我们两个人都输进了双倍的药物,你的我也用了,我的你也用了,我们这次住院算是赚到了。
在医院里,我和老伴儿商量了一下做出了一个决定——我们住进养老院去。
出院后,我们立刻考察了一下。有几家养老院还是不错的,比较正规,主要是管理相对严格,毕竟是有那么一个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人员,有组织的管理。
这样一来,就杜绝了“老人在家养老,保姆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可能。你要知道,老年人的状态决定了,在私密的空间里,相对身强力壮的保姆们,他们绝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我们看中的那家养老院,还提供家庭式公寓,就是一个小家庭的样式,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我们并不需要过集体生活,每天服务员会送来三餐,自己愿意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医务人员会随时巡视老人的身体状况。
当然,收费比较高,一个月我们两个人需要交纳6000块钱。这个价格,我认为是合理的,因为吃、住、医疗、保健都在里面。
入住手续我们已经办好了,现在只等养老院的通知。这家养老院的公寓房很紧张,需要排队。
去养老院,看来就是我和老伴儿的最后一站了。
也许真的是走到人生的尽头了,这段日子在家,我和老伴儿总觉得是在和什么告别,情绪上不免就有些低落。收拾收拾东西,每天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坐在阳台上说一些过去的事情。
这套房子我们住得并不是很久,退休前才换的,也就住了10年左右的光景。可是,如今就好像是人生前一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驿站了。从这个门走出去之后,我们的人生就该进入落幕的倒计时了。
7
我们这一辈子,传统观念不是很重,自认为我们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应当是各自独立的。可是如今看来,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是我们独有的民族性格,而现代性说到底是一个西方观念,所以,当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性的时候,独有的这种民族性格就让我们付出的代价、承受的撕裂感,格外沉重。
老伴儿现在特别思念孩子们,我也一样。这些日子,突然想起的就总是两个儿子小时候的样子了。有时候还会有些错觉,好像看到他们就在这套房子里玩耍。
实际上,我们搬进这套房子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在北京落户了。这种视觉上的位移,在物理学上也许都能找到符合科学的解释吧,就像海市蜃楼。我想,也许不完全是个主观上的错觉。
前两天,我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大工程,就是把孩子们从前的照片都整理了出来,分门别类,按照年代的顺序扫描进电脑里,给他们做成了电子相册。我还买了两部平板电脑,分别给他们储存了进去。我想,有一天,孩子们也会开始追忆自己的童年吧。
这也是给我们进养老院做的准备工作。
要离开家了,我和老伴儿想了想,需要从这个家带走的,好像并没有太多的东西。除了我们的养老金卡、身份证件,好像唯一值得我们带在身边的,就只有孩子们的照片了。
人生前一个阶段积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我们都带不走,也不需要带走了。
你看我的手机,屏保就用的是两个儿子大学毕业时穿着学士袍的照片。我老伴儿的手机也一样,不过是这俩小子光屁股时的样子。
还有一个决定,应当算是我和老伴儿最后的决定了。这个决定我们谁都没有说,只是彼此心照不宣。那就是:如果我们中的一个先走了,另一个就紧随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以承受一个人的老年,一个离世,另一个绝对无法独活。那样实在太孤独了,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我不认为这是不人道的,相反,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此生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理性。
空巢老人,是一个严峻和现实的社会问题,而且未来一二十年可能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目前中年人(60/70后们),要尽量多多关心父辈,多陪伴他们。同时,自己也要早做安排,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方面都要有所准备。
日月星 :养老,空巢的话题由来已久,遗憾的是,尽管人们苦苦求索,但还是找不到解决良策。也许认命和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人们在追逐名利的路上丢失了太多的真诚与亲情。这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高度文明社会不能缺失孝敬与亲情,老人们要求不高,为儿女为家庭为社会付出一生不图回报,无论从那个角度讲,晚年理应得到和享受应有的尊严,这一点不过分吧?希望国家、家庭、个人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群策群力,破解养老难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去做,相信解决中国养老问题不致于难于上青天
叶峻岭 :潸然泪下!再理性的人,面对自己有心无力的状况,也会难过!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晚年几乎都会面对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子女一个人面对四个需要照顾的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景!不同的是:也许比文中的老两口更缺乏支付养老院费用的能力!
红宝石 :空巢老人,要学会适应孤独,活到老学到老,有许多的事情可以做。能够相伴到老当然好,即使只有一个人了,也要坚强的活下去。
董振峰 :虽然是高知,但是两位显然没有明白人生意义:就是过渡!生既是死的开始倒计时,人生就是个过程,玩的过程(玩着玩着就死了),但是,无论你怎么玩,都不要害怕和后悔。
大张旗鼓向前冲 :英雄迟暮,感性得让人心酸。希望老人家的孩子能真正明白,活着最应珍惜的是什么吧,我深深为自己感到骄傲。辞去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重新开始,我家的老人都没多说什么,却很少再牵挂,担心我了,我也适应了如何在老家的生活,并在学习和提高自己。现在我很忙,却也正在变得更加努力和充实。让他们二老安度晚年是我当前最大的导向,也是我的妻子的支持。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希望大家都能更珍惜那些还能珍惜的日子......
水公主 tccywh-sgz :养老不仅在中国,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正常情况下人人都会变老,探索一条老年人的幸福之路,让老年人真正快乐幸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这应该是人类生命的共同追求。可是谁能做得到呢?儿女,保姆,养老院都不能帮老年人做到。如果科学发展能为人类这一梦想贡献一点服务,我想也许只有机器人才能做得到了!
钟兆华 :希望领导也能读到。相信他们也知道,但决不会有深刻的体会,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按目前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养老产业的发展速度,根本无法应对三至五年以后进入七十周岁高峰产生的养老问题。
daisy_jin :不知道这对老人是怎么个子女相处的。但是有些人能动的时候就想着西方的生活方式,对家人不闻不问,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没守望相助,等身体不好了又想到传统的大家庭生活啦?将心比心好吧。
Lynne :虽然现在还是青年人,但对父母和自己的未来都感到非常恐惧。
新利 :忽然感到很害怕,压力山大。讲真如果父母生病住院了,我拿不出一大笔住院压金。提高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是国家的紧迫使政方向。
黄diudiu :可能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来说这也是选择的困难之一,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二三线不满足灵魂,个体自由和家庭责任本来在任何一个成长阶段都是难题,对于独生子女一代来说更甚,比起依附父母生存的那一种子女,能够在北上广独立的子女也是相当努力的了,笔者的家庭来看应该也是高水平知识分子,也算是教育成功的那一种,很难说是子女的自私还是迫于现在的生活压力所致,就算子女毕业后是在二三线城市住一百五十平米的房子看似压力较小就真的愿意接父母去养老么?恐怕也不尽然。父母渐渐老去同样需要依靠,这种反哺天经地义,如果养老保障的设施机构更加完善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但是这个绝对不是站在道德高地抨击子女不孝就能够解决的,毕竟子女需要个体的独立也是无可厚非的。
严是爱 :讲得太好了,我的父母就跟作者一样,做为小辈照顾老的应该的,可太累(还有自己的小孩和对方的父母),不照顾老的,父母太孤独了。这真是一个社会大问题了,好难!
快乐一生 :人老了的状态好坏,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就是身体和精神了,更重要的是精神,老想着孤独孤独,会崩溃的
占佳 :中国人感情的丰富,恰恰让自己更容易的陷入孤独。但是千百年已经刻入骨子里的情感,也恰恰让我们变得更有人情味。父母那一辈倾注在我们身上的心血,却总是换不来一个团圆的晚年。儿行千里,爸妈,对不住啊。
过客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这份恩情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永远也报不完!暂放一下手头的工作,抽点时间多陪陪父母吧,他们的要求并不高,无非就是想看到家庭和睦,幸福美满!他们的时间更宝贵,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百善孝为先!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篇优秀文章!
津:看完很伤感,希望爸爸快点退休跟妈妈到我的城市来。对不起他们,让他们放弃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陪我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
周威 :写的很现实,太惨酷了,谢谢自己二十年后也将老去,不由泪流满面。
云中之光 :眼泪已经湿了 人生苦短一点不假唉
Arigone :这篇文章真的很考验人性
萬水 :关注空巢老人,关心老人。扩大社会养老,扩大人文关怀,在社会养老不足的地方,老人的子女多回家看看,多多关心关爱老人。
花开见佛 :有尊严的生活,有尊严的死去。或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与责任。
龙 :这是一篇触发内心深处情感的文章,看完了有点双眼模糊,我想每个空巢老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和经历。为人子女,我们不应该只是电话问候父母。而是真正的做到常回家看看。你们陪我们长大,我们陪你们变老。父母的愿望很简单:就是陪在身边。可就是简单的陪伴。我们许多时候都做不到。不要在遗憾的时候去后悔。所以我们趁早多陪陪父母!
Yang :理性的诉说 真是让人伤感 一生的最后一段路最难走也最浪漫的一段路
赵鸿 :社会问题,老龄化快速到来,值得重视并探索解决之道。
小书屋 :太深沉了,这就是现实。政府、社会和年轻人们该深刻思考并加快有作为的行动了!
东晴西雨 :父母迟暮,孝顺不容等待……
武义人保寿胡经理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依;不但是口头说说而已,要附着实际,确实很难;老去的一天,每个人都会遇到,关键是社会有没有考虑、有没有做一些配套设施,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终老,让每个老年人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这是值得每个人及政府、社会机构所要考虑的问题!
S :话题很沉重,可是每一个人都要去认真思考,去面对。
道和 :医养相接合的特别是中医治未病,中医飲食锻炼宜忌时令康夏养生相接合的综合性养老机制最好,是未来养生养老方向。
. :人到中年,我们的父母如何才能安度晚年!
瞭望 :可是现在好多年轻人又严重的不婚主义,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院只能满足一时。长期解决还是推崇中华民族的孝文化
S :看完文章,很伤感,眼睛都湿润了。
大庆 :唉,时光飞逝。再过20年我们也将老去。不必哀伤,这是自然规律。重要的是我们为自己做一点喜欢的事。就别无所求!人生苦短,善待自己。
小舟璐璐 :很动容,也让我们国家迫切地要面对目前老龄化全面铺开的事实,知识分子也有身体和情感的脆弱,如何健康、积极地养老迫在眉睫,愿所有为社会做出过奉献的人都能颐养天年。
秦岭 :正确认识自己的老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衰老前过的日子优越、老年后就有强烈的不适应感、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可能就会变得更坦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