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黄帝内经是一只金饭碗
我们现代人把自己摧残扭曲,甚至变态近乎病态疯狂,不是为了自得,是为了让他得。
我从小跟父母一块学中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妈妈抄很多医术,而且抄的第一本就是《黄帝内经》,这件事让我获益匪浅。
经过了人生的一些挫折、起伏、悲欢离合以后,突然有一天,我又拿起《黄帝内经》,一看,就想流眼泪。为什么?古人都跟你说了,这是怎么回事儿,该怎么应对;如果应对不好就会得什么病,你不依照着做才导致了恶果。
我突然发现,自己这么多年都是捧着金饭碗在要饭。
经文: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1.性生活带来的欢悦叫“愉”
“以恬愉为务”
徐文兵:说到“以恬愉为务”,我特别要讲一讲这个有意思的指“愉”。
梁冬:“欢愉”的“愉”,“愉快”的“愉”。
徐文兵:请问“愉”是什么意思?
梁冬:这个学问大啦!我知道很多意思,就是讲不出来,但这个“愉”有愉快的意思。
徐文兵:“愉”是“愉”,“快”是“快”,两个字的意思不一样。《黄帝内经》讲“恬愉为务”,是说那种不懂养生的人“务快其心”。所以你不能说“愉”就是“愉快”。
我专门研究过这些带“忄”,还有“心”的汉字,老师教了以后我们都知道它大概什么意思。比如,“取悦”的“悦”、“愉快”的“愉”,“心旷神怡”的“怡”,似乎意思都差不多。
梁冬:高兴的意思。
徐文兵:为什么高兴?这三个放一块儿有什么区别?这就没人给我们讲了。
梁冬:主要是老师也不太懂。
徐文兵:我专门研究了一下“愉”,它是“忄”偏旁,通心了。这个“愉快”的“愉”金文是,上面原来不是个“人”,而是个“△”。
梁冬:是一个人一横,其实就是个三角。
徐文兵:而且这个三角是尖儿冲上的,研究古代汉字就知道,汉字有很多生殖崇拜的符号,三角这个角儿冲上另有意义。
梁冬:是男性?
徐文兵:对,角冲下的女性。“俞”上面是个三角,下面左边是个月,什么意思?
梁冬:就是HAPPY!
徐文兵:所以“愉”在古代专门指性生活带来的欢悦感觉。
梁冬:所以不能随便说我今天很愉快。
徐文兵:如果你真“愉”了的话你就这么说。所以《诗经》里面有很多词描写“愉愉如也”,“愉”是通过方式达到欢乐的那种状态,它不见得“快”。
梁冬:圣人追求大众享受。
徐文兵:一是前面讲到的心安理得、恬不知耻、恬淡虚无,还有就是“愉”。道家由此发展出另一门学问叫“研究房中”。为什么要研究房中呢?因为它为务,把它当成自己的任务。
梁冬: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道家的。
徐文兵:所有人都应该喜欢道家。
梁冬:但是道家常常受到很多来自于外在的压抑。这种压抑其实还是自己内心不够充实和不够有慧力的一个体现。
徐文兵:有的人对于我解释的“愉”有不同的意见,觉得难以理解。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古代的字的构造都有同根同源,比如带“俞”的字都有相同的道理。“榆树”的“榆”也带有“俞”,为什么老榆木叫榆树?因为吃完榆树的皮和榆钱儿以后,人会产生欢悦的感觉,然后美美睡一觉,所以叫“榆树”。
梁冬:为什么我们现在没得吃了呢?
徐文兵:因为被人拔光了。古代没有饭吃的时候,穷人就扒榆树皮磨成粉吃,而有饭吃的时候,榆树皮都让人拿去做药了。
你再看故宫的大门,都有门钉,上九横九竖九,共八十一颗。那个门钉用一个汉字来说就叫“窬”,上面一个穴位的“穴”,底下一个“俞”。符号突起的象征,也叫“窬”。
带“俞”的最有意思的一个字是偷东西的“偷”,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俞”,为什么它不发“俞”的音?说文解字上说,“偷”即行苟且之事。
梁冬:所以古代的“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偷双鞋、偷根玉米之类的。
徐文兵:在古代,这个“偷”专指“偷情”。所谓“偷情”“偷汉子”“偷人”,是非正当的苟且,所以叫“偷”。
为什么孔乙己说读书人偷书不叫“偷”,叫“窃”。孔乙己真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他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知道“偷”专指“偷人”。
梁冬:难怪古人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徐文兵:偷不如偷不着。
梁冬:有意思,但那是古代封建的错误思想。
徐文兵:我们研究《黄帝内经》的医学和哲学思想,不应该回避这个事情。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像宋明的腐儒一样说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连做爱的时候,还不说自己做爱,说什么“非为色也,是为后也”,意思是我可不是为了“愉”,而是为了繁殖后代,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迂腐理论把人拧把扭曲变态了,真假!
梁冬:圣人是以“恬愉为务”,为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快乐,他还专门琢磨、研究这件事情。
2.缺什么不能缺“自得”
“以自得为功”
徐文兵:“自得”是我们现代人最欠缺的。很多人说,“我应该怎么做事儿?”我说,你是要做给别人看,还是为了让自己高兴?我们现代人把自己摧残扭曲,甚至变态得近乎病态疯狂,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自得,是为了让他得。
大冬天穿个裙子自个儿冻得瑟瑟发抖,甚至麻木了,为什么呀?让别人看着高兴。别人高兴,她自个儿也高兴。
自得是什么?自己精神独立、经济独立,能够赡养自己。
可我们现在很多人是为名利而奔波,奋斗到死。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名”是什么?“名”是别人对你的评价,好名声,坏名声都是。如果你的自我认同、自我评价很高,能够自得的话,还在乎别人说你什么吗?
别人骂你,无所谓;别人把你捧到天上,对你也没有影响,所以你也就不在乎名了。不会别人说你好,你就一下高兴地陷进去;别人说你不好,你就郁闷得要死。
没有自得的人会在乎名,很多人说自己不在乎名,我觉得应该先考察一下,他有没有这种自得的本领。如果没有,他就是在说假话。
梁冬:其实要做到“自得”,不在乎名,真的很不容易。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咱们自己也经常在网上搜一搜自己的名字,看看别人怎么评价我们,是吧?
徐文兵:关注别人的评价,并不代表我们一定会被这些评价影响。如果没有这些评价,没有这些人说我们好,我们是不是就活得不快乐了?如果真的是那样,那咱们就是傻帽。如果咱们在有自我评价的前提下,看到别人认同我们,就会觉得锦上添花。就是年三十儿搂草打兔子,有它没它你都要过年,我们不能因为没这个“兔子”就不过年,就不活了。
有的人刚好相反,你不给我个名分,不给我个什么称号,我就不行了。我对这种人的评价是没成年。
我们做事情都要挣钱,要谋利益,“利”是什么?别人给你的好处。如果别人不给你,你自己能跟天地索取的话,你还会不会在乎别人给不给你?当然不会。
梁冬:建立自我小循环。
徐文兵:所以,我说自我独立、自我宽慰、赡养自己的本事,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有了这个前提,你再说不在乎名,那我就相信你。
梁冬:否则就是假的。
徐文兵:真假!
3.他者即地狱,人跟人没有可比性
梁冬:萨特说过:“他者即地狱。”我觉得,用您的话来解释这句话,再合适不过。就是说,如果用别人的给予,别人的标准来对自我进行评价,就跟到地狱是一样的。
徐文兵:没错,因为人跟人没有可比性。你是天造地化出来的一个优秀产物,你有你的个性,有你的独立性。但是很多人陷入了集体无意识之中,跟着潮流走,人云亦云。举个例子,一个老师想管这孩子,通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第一,封她当个小组长;第二,奖给她一个苹果。结果孩子为了得到这种名利,就会孜孜以求。有人一生都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身外的名利活着。
所以我说脚后跟着地,自己解决吃穿住的问题,剩下的事情以后再说。如果这个解决不了,那就跟蘑菇长在树上一样,一辈子依附于别人。你说怎么自得?
梁冬:什么叫“以自得为功”呢?
徐文兵:我们经常说练功夫,“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个“功”专指“气”的循环。什么叫自得?我把肾精化成肾气,然后我的肾气去养心神,整个一个小周天,这叫“功”。没这个本事,那只能去打激素了。
梁冬:也就是“可持续得自我发展”。
徐文兵:你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干嘛依赖别人呢?只有快死的人,为了急救才打一针强心针,打一针肾上腺素。
梁冬:所以,如果别人不表扬自己,一定要自我表扬,这个就叫做“自我循环”。
徐文兵:关于“自得为功”,我再补充几句。我们刚才说名声、利益、地位、荣誉等都是名。“自得为功”就是说我自己能生产出生理上需要的所有的东西。比如,“干燥综合症”——眼睛干怎么办?
梁冬:滴眼药水!
徐文兵:人工泪液!你说的这种眼药水,每天晚上睡觉前要上闹钟,隔2小时就得滴一下,否则第二天眼睛角膜就磨坏了。这叫自得吗?
梁冬:当然不是。
徐文兵:再比如,唾液分泌少,吃东西都得掺水,拌汤,要不然咽不下去。没有唾液了,牙齿也没有得到保护和滋润,结果牙齿碎成一片一片,掉了。这叫自得吗?
梁冬:不叫。也有人工唾液吧?这种情况还很多,有的女性疼痛,因为阴道没有润滑,于是去打一种液体,那跟自身分泌的是一回事儿吗?感觉一样吗?这也不是自得。
当一个人拥有能够完成生理、心理上的自我修复、疗养的本事时,他就能自得其乐。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徐文兵:我们经常说慎独,观察一个人健康不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关到一个屋子里呆一天,看他有什么样的状态?
梁冬:我记得《万象》上面曾经有一个很有趣的事,话说某导演挑选男演员时,发现旁边陪这个男演员来的那个女孩子很有意思,坐在那里,既不瞻天望地,又不看手机,更没有手足无措,她就那样舒服而安静地坐着。
后来这个女孩子成了那个导演的妻子。这个女孩子的表现,让导演感到欣喜。你想想看,如果有一个人约你在西单图书大厦门口等,你还没有到,而她没有浑身毛焦火辣的感觉,只是很舒服地站在那里,独立守神,这就是“慎独”。“慎独”是一种特别优雅的气质。
徐文兵:它是那种非常健康的人流露出来的气质,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4.精神千万不能“泄”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梁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这个“不敝”是指什么?
徐文兵:“敝”是坏了的意思。
梁冬:麻痹,腐败。
徐文兵:“麻痹”的“痹”跟“敝”不一样。比如,屋顶上的瓦坏了,漏了个洞,就叫“敝”。所以“形体不敝”指的是肉体、肉身没有损伤,也就是不摧残自己的身体,让身体不残、不缺、不伪、不废。
以前有个典故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是后宫的女人为了讨好楚王拼命节食,结果很多人饿死了,这些人的身体就有“敝”。现在很多女性为了凸显身材,穿紧身衣,箍钢筋,把自己的身体勒成那么个条儿,目的是什么?
梁冬:讨好别人。
徐文兵:结果自己闹了个气血瘀滞,这就叫自我摧残。而圣人怎么做?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使它不被损坏、不被摧残。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能做到“精神不散”。
梁冬:您讲“敝”的时候,举了个例子说房顶上的瓦烂了也叫“敝”。那是不是就是说,身体像气球一样,它有孔也就是坏了之后,人的精神就会跑了?
徐文兵:就是泄了。我们有个问题没说完,就是“泄”和“泻”字有什么区别?“泄”指的是无形的“神”和“气”的损失。比如我们说“泄气”了,用的就是“泄”。
梁冬:就是一下子斗志没有了。
徐文兵:无形的能量或者是精神的损失用“泄”。“腹泻”“一泻千里”针对的是有形的物质。“泄”和“泻”两个字连在一块儿用,也就是“泄泻”,意思是说你既损失了物质,又损失了能量。
梁冬:那我想请问,放屁算是泄气?算是无形的还是有形的?
徐文兵:无形的,你看不见它。古代民俗有句话叫“好汉经不住三泡稀”,就是人拉肚子“泻”了三次之后,整个人就浑身疲软无力,泄了气了。你要是光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好像排出的都是没用的糟粕物质,但你没有看到无形的能量的损失。所以古代抢救垂死的病人,第一件事儿是干嘛?
梁冬:不让他大便?
徐文兵:对,堵肛门,用一个软木塞子一样的东西,先把肛门塞住,就怕他泄气,为什么?古代中医将肛门称为“魄门”,意思是魂魄从那儿泄,所以先把那儿塞住。
梁冬:是不是放屁太多的人魄力不足?
徐文兵:可以这么说。魄力不足的人是什么样的?你可以趁他晚上睡觉时考察一个人的魄力。因为人睡觉以后,魂休息了,魄在工作,所以到晚上,那些打呼噜的、心跳骤停的或者憋不住尿的人,魄力都不足。
另外,“魄力”也指人的本能反应,它是人的高级神经反射。比如,你的手碰到一个热杯子,你想都不想立刻把手拿开了,这就叫“魄力”。魄力不足的人,恐怕得等手烫熟了才会意识到。
梁冬:我觉得这样的学习真的是太有趣味,太有快感了。
徐文兵:很多人说我们身体是个臭皮囊,臭不臭再说,它的确是个皮囊。这个皮囊如果没有漏洞、不漏精、不漏神……
梁冬:它就能绷着。
徐文兵:你就能活着,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如果皮囊破了,里面的精、气、神都漏了,那我们就“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了。
梁冬:如果是“形体不敝,精神不散”,那么我们能“亦可以百数”,就是说能活到上百岁。
徐文兵:所以要学会用“神”,也就是要按照四季昼夜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和节律。你老它戗着,白天睡,晚上熬夜,这就叫“逆”,形体就会“敝”。
5.聚“神”就能做出很多牛逼的事情来
徐文兵:我们说要“聚精会神”,你把“神”聚到一块儿就好像用一个凸透镜、放大镜把太阳光聚到一个点儿上,能把东西烧着了一样,聚“神”就能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相信自己的意识,其实意识不是“神”。“神”是天赋的一种本能,你要学会用它。大家都知道,射击运动员能百步穿杨,有人可能认为这些运动员的眼神特别好,其实不是的。
比如奥运冠军王义夫,他是个近视眼,他能在十米之外看见那个靶心吗?当然不能!那么他靠什么打?他说自己靠的是感觉。感觉是什么?感觉就是用你的“神”去体会那个靶子在哪儿,然后调自己的呼吸,聚精会神地感受。
周围人不能喧闹,不能影响他,然后他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射击靶心。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足球队的前锋射门那一瞬间,他的眼睛是睁着还是闭着?
梁冬:闭着的。
徐文兵:对,他绝对不是瞪大眼睛看对方的守门员在哪儿,球门在哪儿,哪儿有孔,没有!他闭着眼睛,用“神”的本能反应去体会这些。所以我们说某个守门员神了,如有神助,把所有球都扑出去了,这都是本能,都是用神。这种“神”怎么用?第一,不能把它散掉;第二,学会把它聚集起来。
梁冬:,不如断其一指”。
6.“像”是客观存在,“象”是主观感觉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梁冬:现在我们要讲贤人。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看起来贤人算是level比较低一点的。
徐文兵:对,我们经常说孔子是圣人,他的弟子叫七十二贤人,我们就追比圣贤。圣贤都是地位很高的人,他们一般都能活到接近天年的岁数,孔子活到73岁,亚圣孟子活到84岁。
梁冬:那个时候,84已经很长寿了。
徐文兵:那个时候的人夭折率很高,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孔子、孟子这些人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还立德、立言、立功,做了那么多事情,是吧?我们说,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而追随他们学习的这些学生也达到了贤人的境界。那么,贤人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梁冬:“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徐文兵:天的变化叫“道”,地形成的变化叫“理”,人制定出来的规则就叫“法则”。
梁冬:“法”和“则”有什么不一样?
徐文兵:“法”和“则”都是人定的。“法”随天,“则”随地,就像“圆”随天,“规”随地。
梁冬:会不会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法”随地,你看水是跟着地形走的,“氵”加一个“去”字,水去为“法”。所以,我觉得“法”是不是有可能是跟随这个地形而来的。
徐文兵:这个值得研究,古人“立言”,每个字都是字斟句酌。
梁冬:力透纸背。
徐文兵:所以这个“法则天地”,就是根据天道、地理的变化来制定人的行为的规则---法则。我们平时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负阴抱阳,面南背北”等,都是根据阴阳天地的变化去制定出来的,干这些事儿的人是谁呢?就好像有一个具体的实践的人去把这些落实到条文上。
梁冬:对,这就是manager,经理。他干的就是这些事儿。
徐文兵:这个“天象”的“象”很有意思。
梁冬:怎么个有意思法?
徐文兵:请问什么叫“象”?
梁冬:“仿效”的意思是吧?
徐文兵:“象”是这样。“象”加一个“木”,就是“橡”,加一个单人旁就是“像”。去看一个画像,用的是“像”。请问“像”和“象”有什么区别?
梁冬:我其实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徐文兵:其实它的奥秘也就在这儿。你看,医生把X光片叫什么?
梁冬:叫“像”。
徐文兵:面对着同一个像,住院医说:“这是肺癌。”主治医说:“不是,这是钙化的结核病灶。”然后一群老教授说:“这就是抽烟多了,肺纹理纤维化了,有口痰在那儿堵着没排出来。”这三个结论叫什么?
梁冬:叫“象”。
徐文兵:这个“象”是真相,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唯心的判断,是客观存在的。
“像”是客观存在,“象”是主观感觉。所以面对同一个“像”,大家产生了不同的“象”,那么谁更接近于真相呢?打开肺看看,这是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所以很多人说,你们中医不科学,应该有证据,我说不管有没有证据,最后都要落实到做出判断的那个人的素质上。为什么我们照了张X光片,县医院里的医生没看出真相,拿到省城医院也没看出真相,最后拿到北京去看,终于找到真相了?因为读片子的人的水平决定了谁更接近于真相。
在古代,医疗科技没有现代发达,大夫能看到的客观证据很少,但是如果大夫的素质过硬的话,他照样能接近真相,接近自然。如今,我们可借助的各种设备、器械都非常先进,然而人的素质却下降了,结果,尽管你能获得很多证据,却依然无法找到真相。
有句话叫“相由心生”,一个人是否心地善良,会在面相上有所表现。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钟馗相貌丑陋,但他正气浩然。这个“象”就是一种无形的、接近于真相的主观的感觉。
梁冬:那这样说“相由心生”这个词就很深刻了!
徐文兵:非常深刻,我们现在都浅薄地把它误读了。“象”是你的心神对物质、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觉。
中医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那是什么?一看你,就能得出一个接近真相的结论,这样的人是“神医”。“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切而知之谓之巧”,就是做医生的四个级别。
那些高明的破案专家,看见一个脚印儿,即“像”,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脚印的主人是男的还是女的,身高是多少,体重是多少,等等。这是什么?
梁冬:“象”。
徐文兵:真相就出来了。为什么他能得出来?
梁冬:因为他“有心”。
徐文兵:他的心神是经过多少年历练出来的敏锐的感觉,这叫敦敏。这个脚印可能在我们看来,就只是个脚印,连人家穿的什么鞋都不知道。
一个高明的汽车修理工一听到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判断出这个发动机是哪儿有问题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大家都听得见,但普通人却无法由此判断出问题在哪儿。
一个高明的指挥家指挥几十人的乐队,谁拉错一个音,他马上就能听出来,而我们普通听众根本听不出来,就算人家拉错了十遍,我们也不知道。
所以很多人挤兑中医说:“号脉能号出什么来?”我说你这个蠢货,你号不出来,别人就号不出来啊?
实际上,一位高明的中医,只要三根指头往病人手上一搭,甚至只要往病人手上悬根丝,就能掌握病人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状况,人家是真相流露在心中。
梁冬:这就叫“八纲辩证”透过不同的表象,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象”。
徐文兵:象似日月,就是用自己的心去跟着日月、星辰变化走,然后保持与天地的节奏同步,也就是“天人合一”。
梁冬:我们不得不承认,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卫星、恒星的运转等,其实形成了一种合力。
徐文兵:这种合力会对生物形成一种影响。
梁冬: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年份荔枝大获丰收,有的年份荔枝却欠收。因为它还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所以,有些时候我觉得,牛顿在晚年时开始追求更加形而上的东西,肯定是因为作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慢慢地接近了自然。
徐文兵:他的“心”接近了自然。佛家有个挺有名的故事叫“佛头着粪”。
梁冬:什么叫“佛头着粪”呢?
徐文兵:我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解释我说的“像”和“象”。“佛头着粪”是这样的:有个人好辩论,去参观佛庙,就跟和尚聊天说:“佛祖说万物皆有佛性。”和尚说:“可不是嘛,佛祖是这么说的。”那个人就接着问道:“那鸟有没有佛性呢?”
梁冬:理论上也应该有。
徐文兵:对啊,和尚答说:“当然有啊”。那人又道:“鸟儿既然有佛性,那为什么往那个佛头上拉屎呢?这不是表现对佛的不尊敬吗?”他其实就是想刁难和尚。
他的理论看似很对,大家都知道人进了佛庙或者佛寺,都怀着一种庄严、肃穆、尊敬之心参拜佛祖。
梁冬:两腿一软就拜了。
徐文兵:人有佛性,会对佛祖恭恭敬敬。既然鸟也有佛性,那为什么要在佛头上拉屎呢?如果你无法解释这个问题,那就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佛祖错了,鸟没有佛性;另外一种就是,这个佛像是泥胎木偶,根本代表不了神像,大家却拿他当偶像崇拜了。这就是说佛庙里立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梁冬:是个“像”。
徐文兵:你面对那个“像”是否起庄严、肃穆、尊敬之心,这就是“象”了。对吧,不是所有人看见这个东西都会起那个心的,有些人还想毁佛、烧庙、砸庙呢!可见,你把这个庙建得再辉煌、再漂亮,也不见得就能改变人的内心。在鸟雀眼里,佛头是啥地方?
梁冬:就是一个鸟巢。
徐文兵:就是泥,安全的、没有人骚扰的泥胎木偶,一个可以随便拉屎的平台。所是那个和尚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正是因为它有佛性,它才在佛像头上拉屎,否则的话,它怎么不去老鹰头上拉屎?那个鸟见了佛很安心,见了能吃它的老鹰便畏、惧、恐。
梁冬:恐慌。
徐文兵:正是因为它有佛性,所以才往这个安全的地方拉屎。所以大家记住,所有的客观X光片、佛像并不能并不替代真相。面对同样一个X光片,不同的大夫看过,能得出不同的结论;面对同样一张X光片,同一个大夫10年前看和10年后看,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谁变了?
梁冬:心在变。
徐文兵:心变了!人变了。我们经常把一些客观存在当成了主观感觉,不对!只有人的心神对物质的体会才是最接近真相的,所以大家要相信自己的心。
梁冬: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帝内经》里面任何一个字,都有深刻的内涵,细细读来,让人获益匪浅。
徐文兵:对,我们再说一说“大象”为什么用“象”。我去过三星堆——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古遗址,那儿出土了很多青铜面具、祭祀用品、还有玉等文物。它最大的特点是出土了很多象牙,但四川那会儿根本没有大象,更不用说象牙了,这一点让人觉得很奇怪。
而且有立式的巫祭祀的那个像,它叫“群巫之长”,是最大的一个巫的立像,这个立像手里错开拿着一样东西,中间是空的。
梁冬:肯定丢了嘛。
徐文兵:那个东西不知道是什么?但从这个弧度表现来看,还有从祭祀坑儿里出土的那么多象牙来看,他拿的是象牙。
梁冬:这就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真象(相)的“象(相)”和大象的“象”都用“象”呢?
徐文兵:我觉得,古代认为象牙和玉一样,能够促进人的智慧的增长或者让人有敏锐的感觉,就是说以玉通神,以象牙接近真相,即以“此象”接近“彼象”。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种观察解释。
7.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
“辨列星辰”
梁冬:“辨列星辰”该如何解释呢?
徐文兵:这就说到了28星宿,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根源从哪儿来?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就是说以我们为中心来看,总是有这四组,一共包括28小组的星星在围绕着我们转,东方的这个星(座)的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龙。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什么叫“龙抬头”?就是二月二正赶上开春接近惊蛰的这个节气,东方的这个星宿也就是青龙星,它的“龙角”刚刚露出地平线,就好像这个龙要抬起来,由此中国人就说“二月二龙抬头”。
你看,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地就跟天文接合在了一块儿。据说后来来了一个西方的传教士,他跟中国人讲天文地理,却发现中国的一个农村孩子都懂这些,他就觉得很奇怪,惊叹中国古代的智慧、文明太发达了。东方是一个龙形的星象,南方是一个鸟形的叫“朱雀”的星,西方是白虎星,北方有两组,分为龟、蛇,所以叫“玄武”,这就是我们讲的“辨列星辰”。
中国人不仅认识到日月变化会对人有影响,而且还意识到了更大范围内天体运行的变化对人的影响。《黄帝内经》里就有专门的几章讲“五运六气”,讲的就是运气的变化。按照天干和地支的排列,不同的年有不同的六淫。“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的变化。
比如,2009年(己丑年),就是一个湿气太重的年。这些理论从哪儿来的?是贤人将真人、至人、圣人对自己的教诲都记载了下来。
梁冬:太惭愧了。
徐文兵:古人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抬头一看,“臣夜观天象,有克星侵犯紫微斗座”“今天晚上有个刺客要进来”等,他把这种天象的变化和人间地变化合起来,形成天人合一,所以做出了这些预测。
梁冬:想起来,我觉得我们现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什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应该很惭愧。
徐文兵:一个个都变成专家了。
梁冬:所谓的“专家”真的是丢脸、很惭愧,连古代知识分子里面级别最低的贤人的水平都达不到。“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8.要想活得精彩,行为和思想必须顺应节气的变化
“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梁冬:至人把握阴阳,圣人和于阴阳。贤人则逆从阴阳了。
徐文兵:贤人对阴阳的把握比不上真人、至人、圣人,他有时候能跟着节奏走,有些时候则有些违背,这叫“逆从”。
就好像我们骑马一样,真正的高手能做到“人马合一”,那就是完全的“从”,跟随马上下起伏的节奏。如果是“逆从”,那就是说有时候还有点戗着,不是一直那么顺。
梁冬:这不是说他不想完全顺,而是因为他的能力还没有达到。
徐文兵:对,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把握的地步。我见过几个高手练功,他把一只鸟放在手上,那只鸟飞不起来。
梁冬:什么原因呢?
徐文兵:鸟飞起来时,鸟爪子要蹬一下,借个反作用力。它一蹬,他的那块被登的肌肉就塌下去了。
梁冬:鸟踏空了。
徐文兵:鸟一脚踩空了,只好老在他手上来回,想起飞却飞不了。高手修练到了一定程度,感觉才会如此敏锐。我们现在很多人的感觉很迟钝,比如天冷了,有的人非冻得不行了才知道天气变了,而那些感觉敏锐的人,甚至能感觉得到阴阳的交替。
所以先得知、才有觉,先知再觉、再自悟,这些都是不同的层次,虽然有点逆阴阳,有点遗憾,但是还不错,起码不是完全逆阴阳。
梁冬:贤人只是逆从阴阳哈,分别四时。大概能把时间分成四大段就行了,是吧?
徐文兵:对!“分别四时”的目的是什么?顺应四时寒、热、温、凉等四气的不同变化,让自己的行为、思想顺应季节节气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梁冬:说起这一点,我倒是深有体会,就拿我炒股来说吧,有一年冬至日,我正在读《淮南子》,突然感觉应该把股票全部斩仓了,但一时贪心,看到好像还有一点点涨的可能,就没有及时斩仓,结果就被套住了。
徐文兵:要跟着感觉走。
梁冬:要分别四时,契合这个节奏。“从上古合同于道”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就是要学习,因为没有修练到上古真人的那个境界,就要照猫画虎学着人家的样子,去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慢慢儿地就能更接近于自然,接近于天道。
梁冬:那么,下一句“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该怎么解?
徐文兵:真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圣人可以尽天年,活到百岁,贤人可能活不到100岁,但是他一辈子活得比较精彩,掌握了很多知识、学问,而且自己的生活节奏也和天地同步,这就叫“益寿而有极时”。
9.黄帝内经讲的是通神的智慧
梁冬:到这里,我们的“上古天真论”就基本上讲完了。我觉得其实很有趣啊,如果我们要把一本《黄帝内经》讲完,估计也都八九十岁了。
徐文兵:我从小跟我母亲一块学中医,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妈妈抄很多医书,而且抄的第一本就是《黄帝内经》,这件事让我获益匪浅。第一,通过抄书,我认识了很多繁体字;第二,在抄书过程中,我接触了一些《黄帝内经》的思想。
《黄帝内经》里有一个“病机十九条”,这是学中医必考的内容。它讲的是当人出现一定症状的时候,如何判断阴阳、寒热、表里属性。比如: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把《内经》抄成了《肉经》,那会儿可能想吃肉,肉欲比较强。
梁冬:多写了一个“人”。
徐文兵: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接触《黄帝内经》,真正读《黄帝内经》确实在是上大学以后。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感觉有点遗憾,当时不是像我们现在一样按着书的原样一章一节地去读,而是选读的。
梁冬:好可惜呀!
徐文兵:老师把《黄帝内经》的某些语句、段落摘下来放在一本书里,然后给这一篇起个名,比如叫《阴阳》,讲的时候就说《黄帝内经》某章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没有了上下文,没有了那种连贯性。
梁冬:不能一以贯之的那股气。
徐文兵:就感觉气就断了。但是那会儿学的《内经》,是讲“道”,不是讲“术”的,甚至不是讲“法”的。我们当时是中医系,培养的是医生,所以我们就觉得这跟看病好像没有多大关系,于是就好像应付考试一样把这个事放过去了,考试完了,《内经》也就忘了。到了毕业临床实践时,我就更觉得《黄帝内经》没啥用。
但是经过了人生的一些挫折、起伏、悲欢离合以后,突然有一天,我又拿起了《黄帝内经》,一看,就想流眼泪。为什么?古人都跟你说了,这是怎么回事儿,该怎么应对;如果应对不好就会得什么病,你不依照着做才导致了恶果。
包括我们现在常见的癫狂、燥狂、抑郁症等。书里都有记载。《黄帝内经·灵枢》里专门有个癫狂篇,人癫的时候叫“抑郁”,狂的时候是“燥狂”,古人分得很清楚,不像我们现在都合在一块儿说。关于癫狂的描述:“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书里不仅仅写得清清楚楚,还说了该怎么治,该用什么药,扎什么穴或者是灸什么穴。
我突然发现啊,自己这么多年都捧着金饭碗在要饭。有的人可能会说,我解读的《黄帝内经》跟别人不一样,我想说,我所讲述的内容,其实是最近十年经过了很多事情以后的一种总结。
梁冬:包括临床总结。
徐文兵:我在看病,讲课谋生,自己静静地在那儿读书的时候,突然就感觉到,《黄帝内经》原来是这么好的一本书。所以我劝大家不要着急,就按我们这个进度你反复读,反复地对照自己的生活去体会。中国人的学问是通神的学问,不是意识学问。就比如说我们听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明明已经知道结果了,为什么还要一遍又一遍地听?
梁冬:玩儿的就是节奏。
徐文兵:它就是能触动你内心的那种感觉。包括我们看京剧,那些传统的京剧故事情节你都知道,可你为什么还愿意坐在那儿一腔一板、一遍一遍地反复听?因为它能调神,带给你另外一个层次上的享受。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看电影、电视所得到的那些感官刺激。感官刺激和精神享受是两回事。
曾经有个记者采访我,请我推荐一本书,我推荐的就是《黄帝内经》。有的章节你可能现在看不懂,没关系。
梁冬:不求甚解。
徐文兵:对。找你能看懂的地方看,反复看。你会突然发现,随着你的经历、阅历的增加,那些曾经看不懂的地方,你渐渐都能看懂了,原来那些貌似看懂的地方,你又会有新的理解。
为什么《黄帝内经》叫“经”?“经”是真人说的话。写《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人,将真人和至人的东西落实到了文字上,这些文字值得我们反复地读。
所以等我七十多,你快七十的时候,咱俩说“谢谢各位跟我们一块儿读完了《黄帝内经》。”可能很多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仙逝了。
梁冬:已经做真人了。
徐文兵:还好我们还活着,所以这个节奏不怕慢。
梁冬:也就是说《黄帝内经》传播的不是信息,它不是“Information”。
徐文兵:绝对不是!
梁冬:而是“Wisdom”,智慧!
徐文兵:对,讲的是“慧”的问题。它是改变你的内在,而不是往你脑子里输东西。我经常说:“再好的东西给猪吃了,它还是头猪。”对不对?你这个内在DNA程序不变,你吃了再好的《黄帝内经》,人也会依然没有变化。我们现在不去修身了,都只是去增加知识了,再好的知识给这种人吃了,也产生不了好结果。
所以大家先要安心。如果能在深夜里,在这么浮躁的社会里,静静地读《黄帝内经》,那说明你的心性还是比较“定”的。
梁冬:我也发现自己有了一些改变,不再像过去一样大声狂笑了。
徐文兵:能有这种心情去阅读,不是去卡拉ok、酒吧,不是去干别的事情,说明咱们虽不能心向往之,也确有这个悟道、尽道、求道之心。接下来就是随着自己的节奏慢慢地、一点点地走。
我觉得我和梁冬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我们是自然的。比如我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就是发自内心的,我不会在这儿装,不懂的地方我不装懂;懂的地方呢,我就给大家讲一点自己的体会。如果我讲错了,下次我就纠正过来。这样的心理、行为所表达的是一种真的东西,也只有这种真的、不装的东西,才能够引起人的共鸣。
一根青草健康工作室
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健康的人
点击“阅读原文”,为什么很多人看了这个视频,自己就能把病给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