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讲的有些沉重,但也很真实,特意转载过来发给大家看看。
现在的养老院,无论是高档的还是中等的还是低档的,只要进去了,大部分就是在吃喝等死!
我表姐住的养老院,一间屋子,像病床一样排序着六到七个单人床。墙上每人有一小溜放衣服,那空间就像工厂里工人挂工作服的小柜子。这就是一个老人全部的个人空间,没有生命的尊严也没有个人隐私。
一个房间有两个倒班的护理员值班,面对这么多老人需要照顾,两个护理员怎么会有好的心情和好脾气呢?倒霉的最终是这些老人,嗨!
能自理的时候尽量的享受吧,到了这一天,真是生不如死!
就是高档的养老院,付出了高昂的住院费的老人也只是在物质上好一点。远离了家人的他们,精神上的孤寂和心灵的干枯没有人慰藉,他们连与人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的眼光都是呆滞的,那表情真的像犯了错的孩子诚恐诚惶!看着心痛,想到了自己将来。
养老院里为了打理清洗方便,这里的男男女女都被剪成了寸板头,一律套着儿童穿的那种背后系布绳子的反穿衣。在这里你几乎认不出男女来,嗨!
那天,我去养老院看表姐。听到楼下有人一声声的喊:桂兰!旁边的床上爬起来一个老太太,颤颤巍巍地奔向窗口。爷爷!爷爷!回应着楼下。
原来这是一对入院的老夫妻,因为没有经济能力住双人间,被分住在楼上楼下男女两个房间。
开始,老头白天常上楼来陪伴老妻,可是住在这个房间的老人还有很多,特别是夏天,起居都不知道遮掩隐私,家属有意见反映到院里,自此护理员就不让他上楼了。
老头放心不下失智的老妻,每天都在楼下喊她。看着这一对老夫妻楼上楼下的呼应,真感觉是人间的悲剧。
我表姐已经不认识我了,头不抬眼不睁的往嘴里塞我带去的水果,像一辈子也没吃过一样,她可是三代书香门第出身,退休的老师啊。
午饭后,楼上楼下的老人都集中在院子里像犯人放风一样晒太阳,行动缓慢,目光痴呆,像犯了错的孩子一脸的诚恐诚惶。此时此景,我深受刺激,回家后,我整整病了一冬零一春。
我的同龄人们,好好珍惜我们还能够自主的日子吧,快乐一天赚一天!
延伸阅读
李老今年70岁,老伴儿68岁。退休前,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培养子女的问题上,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
李老的两个儿子,曾经是、如今也是他们老两口的骄傲。他们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并取得了高学历,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在世俗意义上,有这样的两个儿子,对于任何家庭的长辈来讲,此生都应当算是功德圆满了。而“功德圆满”,也是李老在接受我采访时,除了“理性”这个词以外,最喜欢说出的词语。
但在我听来,这四个字从李老嘴里吐出,并不尽是欣慰的情绪,相反,多多少少还有些自我劝慰式的唏嘘。
李老的表述,在我访问到的老人中最有特点。长期的科研思维,使得他的表述极富逻辑性,但又并不显得刻板机械,反而更有一种可信的抒情力量。
结束采访后,我对他笑言:李老,您具有诗人的气质。李老哈哈大笑,说:科学本来就是有诗意的。
以下内容,根据老李自述整理——
1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我们的老年空巢生活,过了将近有十年了。
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我们老两口安度晚年,那段时间,我们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这对在抚养子女上“功德圆满”的老人,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我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最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
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我们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的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而且另一个也势必会跟着累倒。
这种担忧在今年年初得到了证实。
当时,我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 120 急救车。老伴儿也想跟着急救车一同去医院,被邻居好说歹说地劝住了。邻居也是好心,担心她跟到医院去只会把自己也急出毛病来。
可是当天晚上,一个人在家的老伴儿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依靠平时掌握的医疗常识,她理智地没有进行多余的挣扎,而是就地躺在了地板上。
躺下后,老伴儿就感觉到完全动弹不得了,整个身子已经完全不受自己的支配。她后来说,那一刻,她认为自己要完了。
就这样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直到黎明时分,老伴儿的病情才渐渐缓和。她始终不敢动,更不敢睡着,她怕自己一旦睡着了,就再也不会醒过来。
等到第二天,邻居发现了她,喊来120,后脚跟着前脚,把老伴儿也送进了医院。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这对老夫妇的空巢生活正式敲响了警钟。
2
我们不是没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以我们俩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负担。
但是,北京的情况太特殊了。孩子们在“北上广”之外任何一座城市生活,我和老伴儿的晚年都不会遇到今天这样大的困难。
两个孩子目前在北京生活都算稳定,也都买了自己的房子,这样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但要说宽裕,却绝对算不上。
两个孩子买的房子都是150平米左右,合计下来,这两套房就将近1000万了。买完房子,他们的人生基本上就被套死在那一百五十平米上了。
因为太不容易,孩子们的心理上,就格外爱惜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这种心理,也可以说是自私,但老我和老伴儿都能够理解。
按说150平米的房子,除了他们各自一家三口,也够住下我和老伴儿了,但孩子们谁都不主动开口请我们去住。
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30平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
也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和老伴儿当时只能相视苦笑。
也许生活在北京,这条“小康线”就是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底线,如果击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对于他们人生价值的否定。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忍心扰乱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道阴影。
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些的空间,这个观念我们老两口也是有的。让我们和孩子们挤在一起,也会替孩子们感到不便。
还有个办法,就是我和老伴儿在北京租房住。可是,怎么盘算,这样都不可行。
即便我们住在北京,儿子就在身边,可日子一样是我们老两口自己过,一样是空巢家庭——顶多周末时候孩子们能过来看一眼。这样就等于是白白花了一笔冤枉钱。
思前想后,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和老伴儿独守空巢。
3
对于暮年生活,我们老两口不是没有做过设计。可现在看,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的想法都太过乐观了些。
当年,我们退休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以为我们老两口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自从他们考上大学那天起就已经“功德圆满”,从此,在彼此的义务上都不做强求。
那时我们想,在自己的老年,可以依靠不薄的退休金游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直到老的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就找一个小保姆伺候自己。
起初,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着。我和老伴儿退休后年年去外地旅游,在丽江,我们还租了一间民房,连续3年都在那边过的夏天,自己买菜做饭,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
我们老两口自得其乐,孩子们也很高兴,都说自己的父母真潇洒。因为彼此无扰,我们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样的日子没有过上10年,计划就完全被打乱了。我们没有料到,自己的身体垮得会这么快。
我年轻时候做科研,玩命加班的时候太多,身体留下的亏欠很大。这一点,算是个变量,我们没计划进去。
怎么办?只有终止云游四方的日子了,提前进入请保姆的程序。
可是,真的开始请保姆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太幼稚了。在我们的思想里,花钱请人为自己服务,就是一个简单的雇佣关系,只要付得起钱,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谁能想到,如今请保姆难,居然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最先找了家政公司,伺候两个老人,对方给出的要价是每月3000元。这个数目虽然也在我们能承受的范围内,但还是让我们有些小小的惊讶。
在心理上,我们认为价钱是高了些。老伴儿有些想不通,我还给她做了做思想工作。
我说,既然是市场化了,这个定价一定就是市场自我调节出来的,是被供求关系所决定的,通过这个价格,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今老人对保姆的需求有多大,供不应求,所以才导致出了这样的价格。
我们研究所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3000千块钱,可是一个不用受太多教育就能胜任的保姆岗位,也开出了和一个研究人员同等的薪酬标准,这个价格不能说没有一些扭曲。但这就是现实,我们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购买服务,只能接受如此的定价。
好不容易,老伴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第一个小保姆被请进了家门。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吗?远远没有。
购买保姆的服务,这种交易方式,远远不像我们购买其他商品那么简单。购买其他商品,基本上还有个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在里面,但购买家庭养老服务,这里面的不确定因素就太多了。
具体的矛盾,我不想复述。总之,这个小保姆为我们提供的服务质量,远远和我们的预期不相吻合。
我们老两口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但是的确难以容忍。于是又换了一个,每个月还多给出500块钱。但是,付出的价格逐渐抬高,获得的服务质量与预期的落差反而更大了。
就这样接二连三换了四个保姆,最终不约而同,我和老伴儿都决定不再尝试这条路了。我们决定,在我们还能动的情况下,彼此照顾对方。
这里面没有不理性的因素,我们都是学理科出身的,不会感情用事。任何决定,都是经过理性推理出来的。
4
但是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理性思考的确有侥幸的成分在里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更是个不可估算的变量,这一点,我们一厢情愿地没有计算在内。
发生在老伴儿身上的危险,让我知道:身边有个人还是非常必要的,起码不会让我们在突发险情时坐以待毙。
上次老伴儿被救,是因为我们防患于未然,留了一把钥匙在邻居家里。邻居很负责任,我住院后,就担心我老伴儿一个人会有什么不测,一大早敲门问安,没人应门,这才开门看到了躺在地板上的老伴儿。
这种侥幸的事,还敢再重演吗?不敢了。
现在我们又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住院两个人必须一同去,反正以我们现在的身体状况,任何时候都够得上住院条件。我想,也许我们最终的那个时刻,会是双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见对方,一同闭上眼睛。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的确就是功德圆满了。
5
现在孩子们是什么想法呢?
孩子们当然很着急,可也只能劝我们再去请保姆。
他们总以为我们是舍不得花那份钱,根本体验不到这种买卖关系如今的混乱——不是你支付了金钱,就一定能够换来等值的服务。他们不知道,这种“等值”的要求,更多的还是指人的良心,是良心和良心之间的换算。
我们住院后,两个孩子都回来了。以前我可能觉得,他们用不着回来,回来也不能改变我们需要救治的事实,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一次我不这么认为了。
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
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好在我还算比较克制,如果我也落泪,孩子们会感到震惊的。
我从来没有在两个儿子面前掉过泪。孩子们不会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也一定是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孩子们在医院陪了我们几天,看我们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就回北京了。他们太忙。是我让他们回去的。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6
孩子们走后,我和老伴儿突然变得特别亲。不是说我们以前不亲,是这次事情发生后,我们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情绪变得空前浓厚。
我们俩的病床挨着,各自躺在床上,伸出手,正好可以牵住彼此的手。我们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手拉着手,连护士看到都笑话我们,说我们比初恋的情人还要亲密。
护士说得没错,我和老伴儿年轻的时候,好像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情重。这就是相依为命啊。我们手拉着手,各自还吊着液体,我觉得液体滴进我们的血管里,就融合在了一起。
我还和老伴儿开玩笑,说这种感觉真好,就好像我们两个人都输进了双倍的药物,你的我也用了,我的你也用了,我们这次住院算是赚到了。
在医院里,我和老伴儿商量了一下做出了一个决定——我们住进养老院去。
出院后,我们立刻考察了一下。有几家养老院还是不错的,比较正规,主要是管理相对严格,毕竟是有那么一个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人员,有组织的管理。
这样一来,就杜绝了“老人在家养老,保姆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可能。你要知道,老年人的状态决定了,在私密的空间里,相对身强力壮的保姆们,他们绝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我们看中的那家养老院,还提供家庭式公寓,就是一个小家庭的样式,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我们并不需要过集体生活,每天服务员会送来三餐,自己愿意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医务人员会随时巡视老人的身体状况。
当然,收费比较高,一个月我们两个人需要交纳6000块钱。这个价格,我认为是合理的,因为吃、住、医疗、保健都在里面。
入住手续我们已经办好了,现在只等养老院的通知。这家养老院的公寓房很紧张,需要排队。
去养老院,看来就是我和老伴儿的最后一站了。
也许真的是走到人生的尽头了,这段日子在家,我和老伴儿总觉得是在和什么告别,情绪上不免就有些低落。收拾收拾东西,每天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坐在阳台上说一些过去的事情。
这套房子我们住得并不是很久,退休前才换的,也就住了10年左右的光景。可是,如今就好像是人生前一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驿站了。从这个门走出去之后,我们的人生就该进入落幕的倒计时了。
7
我们这一辈子,传统观念不是很重,自认为我们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应当是各自独立的。可是如今看来,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是我们独有的民族性格,而现代性说到底是一个西方观念,所以,当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性的时候,独有的这种民族性格就让我们付出的代价、承受的撕裂感,格外沉重。
老伴儿现在特别思念孩子们,我也一样。这些日子,突然想起的就总是两个儿子小时候的样子了。有时候还会有些错觉,好像看到他们就在这套房子里玩耍。
实际上,我们搬进这套房子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在北京落户了。这种视觉上的位移,在物理学上也许都能找到符合科学的解释吧,就像海市蜃楼。我想,也许不完全是个主观上的错觉。
前两天,我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大工程,就是把孩子们从前的照片都整理了出来,分门别类,按照年代的顺序扫描进电脑里,给他们做成了电子相册。我还买了两部平板电脑,分别给他们储存了进去。我想,有一天,孩子们也会开始追忆自己的童年吧。
这也是给我们进养老院做的准备工作。
要离开家了,我和老伴儿想了想,需要从这个家带走的,好像并没有太多的东西。除了我们的养老金卡、身份证件,好像唯一值得我们带在身边的,就只有孩子们的照片了。
人生前一个阶段积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我们都带不走,也不需要带走了。
你看我的手机,屏保就用的是两个儿子大学毕业时穿着学士袍的照片。我老伴儿的手机也一样,不过是这俩小子光屁股时的样子。
还有一个决定,应当算是我和老伴儿最后的决定了。这个决定我们谁都没有说,只是彼此心照不宣。那就是:如果我们中的一个先走了,另一个就紧随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以承受一个人的老年,一个离世,另一个绝对无法独活。那样实在太孤独了,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我不认为这是不人道的,相反,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此生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理性。
部分文章转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