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生活过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氛围。
人的长大,很多时候是从工作后自己租一间小房子开始的。这时才会发现,“生活”是需要一种能力才可以把它们经营好的。这种能力也便是我们所说的仪式感。或许只是桌上的一束花、卧室一块精心挑选的地毯,但主人的精致和质感也就在这点滴中体现了出来。
最近,一家杂志的编辑团队完整呈现了一些低成本出租屋改造的教程。这个专辑里,不同领域、不同城市的人,都热情地投入精力、财力和想象力,往自己暂时居住的小屋注入了一股好像要永久居住的架势,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在异乡生活,一处温馨舒适的住所,能够削弱在外漂泊的伶仃感。登上杂志的案例当然是凤毛麟角,操作性令人望而生畏,但我也由此有了自己的生活哲学,预备把漂泊的生活过出幸福感。
我现在的房间实际上就是由一个小书房改造出来的,它只能安置一个小衣柜、一张单人床、一个书桌,墙上嵌着三层书架。所幸它通过一扇落地窗与阳台相连,尽管它面积小,却也没有生出逼仄的感觉。
我实在没有想象力和精力去布置这个小房间,我所能做的就两件事:把床布置舒服、保持房间的干净整洁。
住进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换上一套喜欢的床单被套,买了一个柔软的床垫,让我的单人床一眼看上去就非常舒适。
还从公司剪了一支绿萝回来,插在一个透明玻璃瓶里任由它蓬勃生长。再从网上买了收纳的各种器具框盒,把零散的东西规整好。这就是我房屋改造的全部,和大神们相比简直就不足以拿出来说。
但是装扮房屋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实际上它只是你真正开始生活的序曲,真正的挑战来自于日常生活里层出不穷的小却重要的事情。
我曾经去广州找过我的闺蜜玩,她收入虽然过万,但对生活毫不上心。她和不相熟的同事住在公司为她们租的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里,卫生间的灯据说坏了好几个月了,她们都是借着外面路灯的光洗澡。厨房的水龙头早就不能用了,流理台积了一层厚厚的灰。
刷牙洗脸洗澡做饭之类的事情,看起来都是无足挂齿的小事,你每天重复但未必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正是这些小事情,一件一件地构筑了你的生活质量。
我们过去不用面对这些问题,是因为父母挡在了我们前面,可我们未来生活一定还会有无数次要面对这些小事的时候。你懒于找人修理,敷衍地生活,总觉得凑合着能过下去。你渐渐驯养出了一种随便生活的态度,你习惯在每一件小事情上放弃标准,最终变成一个没有质感的人,变成电影里那种家里厨房堆着成堆未洗的碗筷,不会生活的懒散的人。
我妈妈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潜移默化之下,我也沿袭了她对生活的态度。虽然我全无厨艺,但我有一颗好好生活的心。我去超市买了红豆、绿豆、黑豆、薏米、小米、黑米,每天晚上换着花样给自己煮粥喝。手机下了做菜的APP,搜一些简单快上手的菜来做,也可以营养便捷地解决一餐。
实在是懒,就泡发一朵银耳和一把莲子,丢进电饭锅里就等着吃了。日积月累,现在我也是周末可以做个麻婆豆腐、醋溜土豆丝、糖醋排骨、小鸡炖蘑菇的得意小姑娘了。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这句略显矫情的话已经在网络上被说得味道全无。直到我为了让自己过得好而开始做饭,我才真的体会到为什么“辜负”这种隆重的词,可以与“美食”联系在一起。
和我同一届进入公司的同事用“逃难”来形容她自己的生活。她说,她们的厨房从来不用,每天晚上都是在家附近的小摊对付自己的晚餐,麻辣烫、牛肉面或者一个肉夹馍。她常常心情不好,总和我抱怨生活不开心,讨厌租房的生活,下了班也不想回家。
我给她带我做的银耳汤、煮的绿豆粥,告诉她或许可以从下班回家做饭开始改变这种“逃难”的心境,自己做的一晚热汤最能安抚漂泊不定的内心。
以前我总以为做饭、打扫、做家务是很没出息的事情,它们融入在生活本身里面,竟让我察觉不出它们如此重要。但当我自己租房过日子,经常手忙脚乱应付生活里面的事情,才发现好好生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需要锻炼的能力。专心地生活,甚至能让你变成一个有魅力的人。
所以我渐渐理解了为什么妈妈的好朋友,能够一边事业成功实现财务自由,又做得一手好菜,还能自己酿葡萄酒。我敢确定,她们一定不是那种会让自己厕所灯坏三天以上,凑合生活的人。
女人的魅力和质感啊,光靠华服和妆容是堆砌不出来的,在生活的烟火气中浸泡出来的从容和优雅,才不会被时间侵蚀。
我很喜欢一段文字:“做家务、做饭,很容易给我一种‘正在坠入庸常’的感觉。如果是恋人或夫妻同住,指责对方担当太少,自己牺牲太多,如果工作再不顺,简直想为了谁洗碗跟对方翻脸。好在我一直能从做家务,尤其是做饭当中得到极大乐趣。切菜拖地,清蒸炖煮,找到一点生活秩序感、烟火气。我很早就给了自己这份自由,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