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在过农历新年时,保留一些特有的特殊习俗,例如拜年时必备两粒柑橘作为贺年礼、床单被套及身上穿著的衣物,都要全部是新买的等等,令人发现这个摩登西化的城市国家,还是留下华人传统的痕迹。
年夜饭
新加坡人特别重视年夜饭,这里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捞鱼生'。主料是鲜鱼或者鲍鱼,配料是各种果蔬,甜酸酱料。吃的时候,大家站起来,举起筷子,把果蔬、酱料和鲜鱼,用筷子高高举起搅拌在一起,象征"捞得风生水起",以求新的一年风生水起、好运旺旺来。这道菜其实是鱼和菜蔬分别盛在圆碟子里,撒上胡椒和调味品,用筷子搅拌各种配料然后进食。这道菜的重点在于如何吃这道“魚生”,当然不只是将菜夹起来往嘴里送那么容易,所有人得将鱼片、配菜高高地捞起来(广东话称为lo hei)吃掉,这样来年就可以事事顺利、步步高升——举得越高,运气就越好。
新加坡人一向以有礼貌著称,但如果春节期间,你在新加坡的餐厅里,看见一群人站在椅子上把筷子举得老高在吃,千万別觉得太奇怪,这是新加坡的节日习俗,不妨也站到凳子上也为自己求个好彩头。
年糕
在新年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新年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华人普遍採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每到农历新年,华人都习惯全家团聚,然后到亲友家拜年。一位从事半导体业的新加坡人就指出,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会在除夕就回到父母家中,和家族一起吃团圆饭,有时甚至会连着一起吃饭到初一、初二,这是和一般华人社区较为不同的地方。另外,生活地域较小的新加坡华人,大多维持着登门拜年的传统习俗。
不过,特殊的是,大年初一去拜年,大人小孩都会“穿新衣,戴新帽”,并带上两个柑橘作为贺礼,两粒柑橘象征着“大吉大利”、“两粒黄金”和“好事成双”等多重意涵。主人也要回赠给客人两个柑橘,新加坡人俗称“换橘子”。也因为这样,柑橘成为新加坡华人农历新年前必须采购的年货之一,年节前往往供不应求。
华人认为,和平、长寿和富裕都可见通过主观努力而获取,而幸运则是未知的,所以大多数华人的家里都贴一个红底金色的“福”字。贺年片上也常常印着振翅飞翔的蝙蝠,因为蝙蝠有一个字的谐吾就是“福”字。表示运气的另一个字是“吉”字,“桔子”就有一个“吉”的谐音字,所见当地华人在春节期间习惯吃桔子。还有的贺年片上画着一盘苹果,意即“和平”。“荷花也是意味着“和平”,另外它还有洁净的意思,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
春节的第一天是小辈给长辈拜年的一天,也是孩子们的“红包”日,他们将从父母和长辈那里得到一包用红纸包着的钞票。同时,这一天,扫帚统统都被收藏起来,不许扫地,不然就会把好运气扫掉。
更奇特的是,新加坡华人初二没有回娘家的习俗,而且因为觉得初三拜年不吉利,所以向亲友拜年的活动只到初二为止,必须赶在初二前向亲友拜年。春节的第二天,是访亲拜友的时间。在过去,全家人常在这一天拍一张“全家福”。
正月十五,那时月儿已圆,全家人再吃一顿团圆饭,各家各户开始把家里挂的“春到人间,幸福满院”对联的红色卷轴取下来。
他们又在期待新的一年了。
新加坡有20万人因为工作和学习而旅居海外,但大多数华人都会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回国, 都把农历新年当作促进家庭伦理观念、发扬敬老爱幼精神的重要节日。
此外,在农历新年“穿新衣、戴新帽”的传统习俗,也在新加坡保留下来,更甚的是,连床单被套也都一律要换新的。
因应忙碌的工商社会,平日营业时间管制严格的新加坡政府,为了让人民有时间采购年货,在除夕前一天,开放所有的传统市场营业24小时,让还没采购年货及食物的人赶紧利用时间采购,也成为星国的春节特殊景象。
由于新加坡有很多宗乡会馆,所以华人会利用过年的机会搞团拜会,促进感情交流。此外,行业公会、商会和公司也都会举行新年聚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新移民,可以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很快与本地人打成一片。
华人的春节放假两天,比别的民族要多一天。福建和广东人较多的新加坡,过年的时候也是南方味十足。新加坡华人还喜欢舞狮子、拜妈祖和大伯公,他们过年的气氛要比中国似乎还浓一些。
新加坡市面上的春节气氛,以早年华人聚居地牛车水区最为浓厚。因为那里是最大的年货市场,中国各地的春节食品和花卉几乎都能买到。
此外,新加坡传统节目"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动也是他要带儿子去玩的地方。这个已经有数十年历史的迎春活动,每年都以中国的某个地区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不同省市,以及世界其他华人地区的表演团体,呈现精彩纷呈的节目。